这篇文章是对我2023年考研复试备考的总结,主要写给自己,也写给同样有相似想法的学弟学妹。我写作此文,记录自己在考研期间的经历和选择是第一位的,而复试具体方法论的介绍是第二位的。每个人情况不同,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因此不建议各位读者模仿。
复试分析
书接上回,初试结束后,走出考场的我心里的估分分别是政治60、英语80、数学140、专业课110,但并没有主动去找答案精确估分。个人认为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很有机会进入复试,于是我在忙完毕设实训,回老家过了个好年后就开始了复试的准备。
科软复试一共225分,初试复试比为500:225。其中复试大头是专业面试和机试,各占100分,剩下一个英语面试只占25分,所以复试的成败几乎只取决于前两者,我的时间也基本没怎么花在英语面上。
其中,专业面试需要你准备好简历、成绩单、各种奖项证书和自我介绍,3个老师在一个小房间里轮流问你15分钟问题;英语面试则只需要你准备好自我介绍,然后互相用英语交流5分钟,除身份证外啥材料也不能带进去;机试则是4-5道LeetCode模式的算法题,每道题都需要你补全一个main.c文件,而它提供的答题模板里为你提供了固定的头文件、main函数和待完成函数,你需要在特定区域补全代码。比较有意思的是,你可以在待完成区域以外编码,例如引入其他头文件和全局变量,使用C++的STL,甚至修改main函数,在线编译也能通过,但没人敢这么做。在线平台里明确写着“在线编译通过不代表最终编译通过”,既然文件名是main.c,谁能知道用C++会不会出事,而官方公告里也没有这方面的说明。所以大家基本上都不敢额外引入其他头文件、定义全局变量和其他函数,只是在待补全函数里那个小小的待完成区域中用C语言语法补全着函数。
机试的题目模板如下:
#include<stdio.h>
//每道题目的头文件不一样
#include<xxx.h>
int func(int *arr,int size,...){
//待完成区
}
//模板中main函数里面已经写好了一个测试样例,但并不会告诉你对应答案
int main()
{
//各种数据的准备
int arr[]={...};
int size;
...
//提交后也不会告诉你能不能AC,只会打印出输出结果
printf("%d",func(arr,size));
return 0;
}
作为科班生,我认为我的专业基础在科软考生中算不错的那一档了,所以没怎么去复习专业基础知识,而是着重准备自己的简历以应付更重要的联培实验室面试以及如果不幸翻车后的春招。同时,为了防止机试翻车,我也开始刷起LeetCode。
机试准备
说实话,我在刷算法题的时候真不太想全心全意准备这个科软机试,所有题都用C来写真的折磨,而且从去年的考题来看貌似不会出较复杂的算法题,不会让你把STL都用C写一遍的,真要出难题也只会是思维题(动态规划这种)所以实际上我在刷题的时候我主要还是用的C++,这样即使落榜了也能迅速切换到找工作模式,也顺便当作STL使用复健了。
因此我开了《剑指offer》和《动态规划基础》系列,平均每天做4-5道题,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机试只错一题。
专业面试/联培面试准备
简历准备
首先贴下我个人的简历:
这份简历模板来自我校的毕学长,个人认为相当不错。
写简历要注意扬长避短。例如我六级虽然过了,但也只是460低分飘过,写上这个分数只会成为减分项,因此写上自己语言能力六级即可。我在上海图书馆情报研究所有过两个月暑期实习经历,但基本上是自己单打独斗为所内解决数据可视化、数据清洗、数据处理等常规的小问题,学到的新知识不多,不涉及团队协作处理复杂问题,只是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解决了所内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这段经历如果在面试中细问起来的话其实能说的不多,所以我没有将它写到简历里,只是在自我介绍里提了一句。
P.S. 这份简历里所有的项目都是大三下做的,也可以看出我大三下有多忙了。当然也正是因为大三下选了这些课,并认真做了这些项目,我才能这么轻松地应对专业面试/联培面试。当初因为想就业考研两手抓而选的这些课,在经历了忙碌的一学期后都结出了果实。
自我介绍准备
你可以从自己的简历里挑出重点来完成你的自我介绍。在我看来,自我介绍一定要突出你的特色,并利用你的各种经历来证明它们。一份自我介绍可以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 个人基本信息介绍
- 个人特色+经历
- 为什么选择来这里
既然是“专业”面试,那当然要少说废话,例如我完全没有提自己简历里社会活动奖学金相关的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内社团社长的经历啥的),重点就是突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科研兴趣。在此贴出我专业面试时的自我介绍:
各位中科大的老师下午好,我叫xxx,来自同济大学计算机系。
在同济电院求学期间,我的各项学习成绩优异,平均绩点4.55,曾获得校级一、二等奖学金及优秀学生荣誉。
我具有扎实的工程实现能力。在计算机网络课设中,我和一位组员基于C++11标准,在不允许使用第三方网络库的课程要求下开发了一个包含文件管理、续传秒传等常用功能的网盘应用Server端。而我主要负责 Server 端框架、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流解析等功能的开发。在上海图书馆情报所暑期实习期间,我解决了情报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工作能力被领导充分肯定。
除了校内课程,我还积极参加开源社区项目。我为曾经爱玩的一款游戏《炉石传说》编写了一个基于Nonebot2框架的QQ机器人,在六十多个玩家群里提供榜单查询、卡牌查询和竞技场选牌推荐等服务,为Nonebot2社区开发并维护了《炉石传说》相关插件。
我目前对推荐系统领域尤其是其中的协同过滤方向最感兴趣,我的毕业设计也选择了相关的课题。我曾在第九届 CCF 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图书推荐系统》赛题中取得了第5名的成绩。在比赛期间,我广泛查阅了协同过滤方向的资料与论文,并多次注意到中科大教授与学生在推荐系统领域的杰出成果。被中科大在推荐系统领域研究的顶尖水平所吸引,我选择了报考这里,并期待着能在这里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自我介绍,谢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提问预判
在准备简历和自我介绍的过程中,务必提前预判老师可能会问的,你简历上项目的相关问题。例如,我这份简历+自我介绍里NoneBot2框架老师很可能不熟悉,那就及其可能被问到。而在我简历和自我介绍里都占据重要篇幅的推荐系统比赛也是100%被问到的。接下来就是简历和自我介绍里出现过的项目中,涉及计网、软工、数据库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考虑到我简历里只有操作系统是中,其他的课程非优即良,最后再准备下操作系统的基础问题就差不多了。
在此贴出我专业面试时整理的老师可能会问的问题目录:
英语面试准备
当时的我认为区区25分,不值得为此准备太久。因此所谓的准备只是用ChatGPT润色自我介绍后,网上找些常见问题背一背,同时重拾四级听力以防自己听不懂老师说的话。
复试当天
前一天到的合肥,到合肥南后老板娘跟我说我订的房间没了?真有点无语,被迫临时找了个又破又臭的旅店,生活环境极差。算了,只要离南区近就行了,反正只待两晚。
第一天下午面试,早上又莫名地很早醒来,而且早餐买的豆浆全撒身上了,运气是真太霉了。上午听完宣讲、注册完直接待在南区背英语自我介绍和常见问题,真不想回那个破旅店。
专业面试
进房间,一共三个老师,将简历、奖项证明等材料分发完之后就开始自我介绍了。不出意外,第一个问题就问USTC有哪些研究推荐系统的老师,他们有哪些著作。我简单提了何向南、王翔老师之后,就开始介绍NCF/NGCF/LightGCN模型。然后他问到我那个推荐系统比赛和毕设。我就从特征表示学习和用户-商品交互函数学习这两条协同过滤领域的主线展开,详细论述了ItemBaseCF/MF/NCF/NGCF/LightGCN分别在特征表示学习和交互函数学习这两个方面做了何种创新,并说明了我推荐系统比赛是如何仅次于4个研究生团队拿到第五的……我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堆,他们只是默默看着我的简历和成绩单,也没问比赛或者相关模型的具体细节(也许是觉得我说的特别好,也许是老师们对协同过滤领域不太了解)
接下来第二个老师打断了我,问了我软工项目的大致工作流程,我大概说了迭代模型、测试驱动开发这些内容,面试到这里表现的还算可以吧。
在我觉得这把稳了的时候,第三个老师不知道为什么问了个奇怪的问题:n元一次方程组怎么解?给我整懵了,我就说行变换求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的秩,然后判断有无穷解、有唯一解还是无解。然后他问我有唯一解的情况,我回答克拉默法则。他说太慢了,我说抱歉我想不到其他的了。他又问我求行列式的复杂度是多少,我说按行/列展开,然后递归算代数余子式。他说那就更慢了。聊天聊到这里我实在有点招架不住了,只能大方地承认自己对这方面确实没有了解。
然后是第二个老师,他又问我软工相关的问题了:如果让我重新做一次那个QQ机器人项目,我应该怎么做?我就回答了瀑布模型里的内容: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发布、维护。接着他让我详细地说明。然后我说需求分析阶段从各个群里获取客户所需的各种功能,然后画UML类图。他直接打断我说需求阶段怎么就类图了呢?给我整懵了,因为我们软工课程写SRS好像就是画UML,我记得好像就叫UML类图,然后坚持了这个答案。他直接就笑了,说我这个个人项目应该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吧,无所谓这些流程的吧。我也笑了,承认他说的对,不过由于NoneBot2的插件机制,每写一个插件都会走一遍瀑布模型的流程,这种比较类似迭代开发的流程。他就没问啥了。
最后他们就没问专业问题了,陪我闲聊聊了大概3分钟吧。比如未来的构想,同济的课程设置和评分机制,我为啥没保研,我为啥要考科软而不是何向南老师所在学院等等。整个专业面试还算轻松吧,果然如我所想,问的基本都是简历而非408等专业基础问题。
不过细细想想,对于老师主动提出的问题,我的所有回答好像都没有让他们非常满意的。基本都处于那种没多好,但也不算炸的状态吧。不过看在我科班生的份上,应该不可能让我低于平均分。保守估计85分总有吧。
英语面试
专业面之后我一直在背提前准备的英语自我介绍和常见问题,等到最后没人了我才去排队,然后接着背材料,因此我应该是那个房间最后一个面试的。
进去后有两个老师,其中一个负责记录,另一个负责提问。第一次英语面试,还是最后一个,本来就很紧张了,然后老师直接让我不要自我介绍,直接开始问我问题,搞得我更紧张了。
老师非常专业,不断地根据我的回答来调整问题,而且一直跟我处于快问快答的互动中,前期后后应该问了我十几个问题。从本科专业到科软,从故乡到上海,从童年经历到未来规划什么的都问到了。其实我并不希望这样,我回答完一个简单句后其实是想后面再跟更多的句子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问题的数量。但我停顿太久了,老师可能是觉得我已经说完了,就继续接着问问题了,而且感觉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节奏还对上了,非常自然地就陷入快问快答的模式里了。
当然,中途有几个问题我句子说了一半,就在思考要说的词怎么表达出来,在那里低着头“呃”了好久,非常尴尬。整个英语面感觉非常煎熬,这些题目非常灵活我完全没有准备过。
最后终于问到个准备好的问题了,我终于得以顺畅地把模板背出来——然后就傻眼了:她直接用中文说这段她已经听了4遍了,问我是不是背过网上那些“考研复试常见问题”。我苦笑一阵承认了,她明确告诉我这样做分数会很低就叫我出去了。
怎么说呢,虽然感觉很丢脸但最后她让我出去的那一刻我心里想的是:终于解脱了。这整场英语面都不走寻常路,让本就紧张的我发挥极差,最后还故意用一个问题“钓鱼”把我“钓”上来了。好在我听力还不错,她全部问题我都听的很清楚并且还曾与面试官进入过一段快问快答的节奏,作为广东高考考生我的口语发音也还算正(我们高考考的是听说),最后估计会给我个及格分吧。25分满分,就算不及格的话应该也不至于低于10分,因此预估自己应该能拿个10~15分。
虽然已经在尽力说服自己了,但英语面之后情绪还是非常不稳定,非常难受,晚饭时总是胡思乱想,比如会有“她只是问我专业是什么没问我本科是什么,而我却特意强调自己来自同济大学计算机系,真是给母校丢脸了”这种现在回忆起来都有点哭笑不得的想法。为了排解心里这股气,吃完晚饭后直接骑自行车一路从南区骑到了西区,心情算是舒畅了一些吧。
机试
到考场后发现自己水壶落在饭馆了,骑车又累,再加上复试这一整天都没休息好,心态大崩。好在中午买了6个橘子,一口气把剩下的全吃完了,坐在楼道等汗干了心情才平复下来。
机试两道easy送分题,一道思维题,还有一道考你atoi, strcmp, strcpy等函数,能熟练使用这些函数就能快速做出这题。除了思维题,其他三道都太简单了以至于我现在已经不记得题目了。
下面讲讲思维题,除输出格式为区间长度且数组为降序外与LeetCode的这道题相同,但是机试题并没有给数据范围。
花了半个多小时把其他三道题做完,并疯狂出测试用例自测测完觉得没问题了,才去做那道思维题。我想这道题应该就是最难的题目了,没给数据范围那肯定不小。想了几分钟发现好像可以用双指针做,而且时间复杂度是O(N)应该肯定能AC,于是全身心扑在双指针法:
我定义l, r两个变量,分别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找到第一处不满足降序的元素的位置。然后找到[l, r]中元素的最大值M和最小值m,再从左到右找第一处小于M的元素位置ans_l及从右到左找第一处大于m的元素ans_r,那么ans_r-ans_l就是答案了。
想法确实没问题,但是细节确实有点没注意好。写完后自己出了一堆用例,测了很多用例确实没问题,但当时间只剩5min时,有一个用例出问题了。于是我赶紧在函数里打上一堆printf标记,然后开始调试。发现是当l=r+1时我没有考虑到——即整个数组只有一处不满足递减时算法会出问题。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能特判l=r+1时return 2了。当我写完这句话松了一口气时,卷子自动提交了,然后我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忘了删调试信息了!
哎!这下连通过部分测试点的部分分都没了,直接痛失25分!机试预估75分吧,要是其他题有个闪失怕不是直接寄了。
难受啊,我又开始骑车发泄了。先骑去南区拿回水壶,再从南区骑回去旅店。骑车过程中才意识到直接排序左右两边找不同就能找到答案了,有点难绷,今天的状态实在有点差。深夜了那破旅店不知为何水压不够,澡都没好好洗就草草躺下睡了,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赶高铁回去呢。躺在床上回想在合肥的时光,除了恰好买了橘子解救机试前紧张而又口渴的我之外,其他事好像都挺背的,老天是真会考验人啊。
最后贴个我写的题解。其实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的话,无论是哪种方法我都是能在半小时搞定的,可惜在考场上我的发挥实在有些差,最后查出bug时看时间不够自乱了阵脚,临近提交甚至忘了删调试信息,算是比较遗憾吧。
联培面试
虽说我报考科软就是冲着联培去的,但一开始我其实并不打算这么急着确定导师。在科软,你研一下都能自己联系导师找联培or实习,何必在大四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就急于确定导师呢?
但是在报名汪炀老师和谢希科老师的联培,并在面试时相互交流后,我的想法有些改变——对于我这样一个英语这么差的科研小白,提早联培接受科研训练也许更好。如果等到研二才进组就有些太晚了,两年时间要出一篇成果毕业,压力只会更大。
在确定拟录取后,我查看了苏研院各老师的主页及新生群里已公布的联培招生信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导师研究方向的重合度,我依次给汪炀、谢希科、王翔老师发了邮件。
汪老师
汪老师实验室是最早招生的一批,我也入群并投了简历,很快便收到了面试邀请。
面试当天,在腾讯会议线上宣讲完成后我们每个申请者被分到了不同的会议室面试。面试我的是三个博士生学长,时长大概20分钟。
这20分钟里与专业相关的基本只问了我那个推荐系统比赛,简历里其他内容都没问。相较于复试的专业面试,联培面试里学长们问的非常详细,而我也把我打比赛的整个过程和对这个领域的所有理解都尽可能地向学长表达了出来(依然是从特征表示学习和交互函数学习这两条主线论述我知道的所有模型是如何在这两方面做出创新的)而剩下的时间就是闲聊了:比如为什么没保研、为什么想联培、读不读博士、平时写不写文章、英语水平怎样……
整场面试与学长们谈的非常愉快,晚上就给offer了。
谢老师
为防止冲突,汪老师面完后我立刻向谢老师、王老师发了邮件。而当天我就得到了谢老师的回复,让我加学长G的微信,而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第一轮面试。
面试我的只有学长G一人,形式是微信电话,而面试时长有一个多小时,把我简历里所有东西刨根问底问了个遍。
一开场就问我咋没保研呢,我当然如实相告(这个问题已经被问了3遍了,我已经轻车熟路了)然后就是一些闲聊。在面试开场学长G和我互相幽默的打趣下紧张的气氛一下就消散了,我也得以调整状态应对之后的专业问题。随后学长G顺着我简历里的那五个项目挨个问我详细情况。学长人非常好,从谈吐中也能察觉到其过硬的专业水平。在面试过程中,与其说他是在问我这个项目是怎么做的,不如说是在和我探讨这个项目应该怎么去做。学长在听完我每个项目的论述后会给出对我选用方法的评价,例如听完我对推荐系统比赛的介绍后他能从深度学习和样本数据分布的视角给我启发:他告诉我更复杂的模型和更多的参数对拟合比赛里这样一种数据分布的作用可能并不那么明显,而我的抽样方式不一定科学,可能破坏数据的分布方式等等。比较让我意外的是他也用过NoneBot2框架而且也玩炉石然后我俩一块骂暴雪,因此对我后面三个工程项目的细节也问了挺多。其中有些问题因时间太过久远(毕竟这三个项目的代码编写都结束了半年到一年了)我不太清楚了,他也没有难为我。最后他向我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闲聊了一会后就结束面试了。整个过程相当的轻松愉快,比起面试更像是和一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聊天,他从我这里了解到推荐系统相关的内容,我从他那里了解到数据驱动下的深度学习研究的视角。此时我已经收到汪老师实验室的offer了,但这场面试给我的深刻印象让我心里的天平开始倾斜。
之后我获知在谢老师实验室里,我感兴趣的那个方向现在是学长C在负责,于是学长G让我加学长C的微信并在下午约我继续聊聊。
下午的这场虽然说是“聊天”,但其实更像是面试,持续时间半小时。学长C领着两个课题组的其他学长学姐邀我进腾讯会议,简单寒暄几句后直接开始问简历。这次相较于上午打微信电话的“面试”显得正式多了,在我事先真以为是个闲聊而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三个人车轮战问我问题差点让我招架不过来,而且有些问题问的还相当地细:例如flask-login模块和我那个个人网盘session的实现分别是怎样的,我跳蚤市场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及所用的ORM是啥……
不过这些简历里的专业问题我基本都回答出来了,后面则主要是学长C与我的闲聊。在这次闲聊里学长C跟我聊了非常多、也非常深,甚至初听起来仿佛是在“劝退”我别来联培做科研。当然他并不是这个意思,他只是强调这条路并没有这么好走:通过联培也许你能有更多选择,例如更多元的工作机会、出国读博、国内读博,但如果你做不出成果作支撑,看似选择很多,实际上你啥都没得选。的确,想在3年里做出些好的成果又谈何容易,这确实是一条风险高、收益高的路,是一次智力上的修炼,绝不会比考研容易。想到这,我又一次陷入纠结与自我怀疑的旋涡。在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中,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追求这一目标的初衷,思考未来的路——我大三下为什么要选这些课?为什么要考研?我真的要联培吗?要不研二直接出去实习搞开发去算了……
但最后我还是想通了,选择了联培:
- 我一直都想在一个领域里深入研究鼓捣点名堂出来,只不过是我本科过于贪玩、摆烂才没能提早接触科研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罢了,到了大三下自己打个推荐系统比赛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是这样的人。如果在我22~25岁这个还能随意试错的年纪没能遵循自己本心而行,将来的我一定会一边感叹青春易逝,一边后悔当初的决定。而且如果到时候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科研,那就退联培延毕半年嘛!科软就是一个如此自由的地方啊,我当初报科软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 如果我不联培,在软院就是完全靠着自驱去学习。尽管我认为现在的我的自制力远比大一、大二的我强,但谁又能保证我到了科软后还能不能有这样的自制力呢?更何况自己一个人深入学习,如果学歪了而没有人指导的话,效果反而更差。现在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可以去联培,由师兄和老师带着去深入学习,我没有理由放弃。
- 现在经济形势并不好,互联网公司到处裁人,投资个人的教育或许是最合适的。尤其现在AIGC发展势头迅猛,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想办法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况且我也不急着现在去工作,在最适合学习的年纪在实验室里研究深造总不会是一件坏事。
扯得有点远了,继续说联培面试的事。最后是谢老师亲自找我聊聊,当天晚上约了个时间,在微信电话里聊了半个小时。虽然我知道老师应该不是来面试我的,大概率是单纯聊天增进了解,但有了下午的“聊天”“突变”成面试的教训,我还是按照面试来准备了。
不过这一次确实是纯粹的聊天,老师完全没有问我专业问题,而是聚焦于实验室基本情况介绍以及我个人的想法和想做的事情。我还得知其实第一轮面试结束时就已经决定给我offer了,跟我聊的学长G和学长C是他手下最靠得住的博士生,只要两轮面试里有一轮通过了他就会给offer,而我两轮都过了。
三轮“面试”下来我与实验室的师兄和老师都聊得很融洽,而且我的一位大学同班同学也正好在谢老师的实验室里。经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后,我最后选择了谢老师的DDL实验室。
王老师
我是在打推荐系统比赛中查阅资料时了解王翔老师的,他的研究与我打的比赛和做的毕设重合度非常地高。虽然他是大数据学院的,大概率只支持实习不支持联培,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还是发了简历。
相比于谢老师当天就回复我邮件,第二天就让手下博士师兄来面试我,面完直接发offer的行事风格,王老师就不怎么常看邮件。大概过了两、三天王老师才回复我说没有软院的名额只有大数据学院的名额,但十分欢迎我来课题组实习。收到邮件后,还没等我回复,老师又打了个电话过来问了我具体情况。但这个时候我已经口头承诺会去谢老师实验室了(但还没签联培协议),而且我感觉相比于无导师去课题组实习,对我这个科研小白而言可能还是联培更好些吧。有导师制和无导师制相比,导师的重视程度还有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权利两者应该还是有差别的(当然如果你是科研大佬,老师抢着要那当我没说)因此最终我还是发邮件婉拒了王老师的实习邀请,跟他说我已经确定联培了大概率不能去实习。
如果时间倒流让我鼓起勇气去考11408的中科大大数据学院,而且有幸过复试线外加通过王翔老师的课题组面试,或许我就会选择王翔老师了吧。不过时间无法倒流,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当一名“科憨”考22408,或许我直接就落榜准备二战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并不后悔自己做出的选择。
联培总结
研究方向和兴趣确实重要,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很多事情都是去做了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得到足够的正反馈后当初觉得无聊的东西也许也会逐渐对此产生兴趣。从大三下打推荐系统比赛,到毕设选择图推荐课题,再到发邮件联系王翔老师,我对这个小领域的兴趣的确是在比赛拿了第五这个正反馈下产生的。虽然说我目前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是推荐系统,但目前为止我在这个小领域的积累最多也就4个月而已,这点时间相比研究生3年的生涯实在是太短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科研基本素养的培养,例如找论文、读论文、写论文等等,有了这些基础后再去转方向是很快的。一个原先对推荐系统领域知之甚少的专家,也许只需一两天就能达到现在研究毕设的我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相较之下,我这位初学者却不得不投入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来提升自己。而且我相信,不同领域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我在推荐系统领域的积累不会白费,在未来学术和工作道路上,这些经验和知识必定会有所裨益。(尽管对于这个领域来说我目前的水平稚嫩得可笑,几乎称不上有什么“积累”)
因此,我最终还是签下了与谢老师的联培协议,确定加入DDL实验室。与我当初设想的一样,确定进组后师兄马上给我分配了一个任务,需要我今年暑期抽出时间深度参与实验室九月份人机交互领域顶会CHI的投稿任务,这或许就是我最初的科研训练项目了。
既然已经决定联培,今后必然要走上一条比考研更艰难的路,而我也做好了准备。希望未来的我不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总结
最后复试得分是186.33,高于机试后的预期175分(85+15+75),而排名193,低于我复试前的预期目标。比较意外的是,初试排名70,复试结束后综排还有71,没啥变化。如果机试真是OI赛制,那道没删掉调试信息的题提交上去应该是0分,英语面老师都明确告诉我分数会很低了估计也就及格分15分上下,难道我专业面的分数90+甚至95+?科软没公布分数明细,我也只能瞎猜了。不过对于我这种联培生来说,分数已经没意义了,过线就行。
我也是看了其他人的经验贴之后才发现科软复试的专业面和英语面不同房间、不同人的面试风格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各位读者不要把我的经历当成普遍情况(譬如有的人英语面就是常规的自我介绍+寒暄+翻译短文,与我的经历完全不一样)。有时间的话建议去科软经验贴合集里面多看看。
如果要我为读者给出一句忠告的话,那就是:简历很重要!根据我的联培面试经历,被问到的专业问题全部来自简历里的比赛和项目,而专业面试里大部分内容都来自简历,因此一定要好好准备简历,尤其是有志于联培做科研的读者。简历里的项目最好与深度学习和Python贴切一些:最好有一个深度学习方面的比赛或项目(项目可以很水、比赛可以没拿奖,但一定要是自己深度参与并十分熟悉的。比如我这个推荐系统相关的训练赛和手写回归模型项目,都非常水,但里面的细节我全都很清楚);一个证明你Python能力的项目(比如我这个QQ机器人和跳蚤市场);如果还有一个能证明你工程能力的项目就更好了(比如我用C++纯手撸个人网盘Server端)
当然,没有这些项目也丝毫不影响科软复试上岸。你只需要写上一些你熟悉的项目(不管它多么水),并能够向老师说明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就行。面试是一个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只要老师认为你在这个竞赛/项目中学到了东西,自然不会刁难你,而大概率转而问你些408等专业课基础知识。在科软这种有着众多跨考生的专业中,竞赛和项目就是拿来锦上添花的,而非必须的。
至于联培面试,没啥项目或者竞赛或许是有点困难。但也不用灰心,你完全没必要像我这样大四就确定好要联培,而是可以研一认真学个一年,六级考个500+甚至600,再看几篇想去的实验室研究领域的paper,打些竞赛入门。同时好好做课程项目,等研二再去实验室实习或者联培。毕竟我这份简历里所有项目都是大三下这一个学期做的,能考上科软的你研一一年时间完全可以做得比我好多了。
回顾与感悟
回顾这一整年,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我在很多方面都进步明显:
- 从大三下被华为面试劝退,到现在实验室联培面试游刃有余;
- 从大三下被网易笔试劝退,到现在做题水平突飞猛进,LeetCode周赛最高打到过256名;
- 从大三下对未来毫无打算,到现在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路并主动做出决断,遵循自己本心并积极采取行动。
这一年的时光彻底改变了我,如今的我精神风貌与一年前完全不同。如果我没能在大三下选择这些“硬核”课程,没能在这些课程上坚持下来,没能在这一年里下定决心考研,也许现在的我依然会像大三上以及大一大二一样无比迷茫,继续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着吧。
如今的我忙于毕设,查阅论文时深感自己英语水平低下,一边采取其他方法补救,一边继续恶补英语。考研时功利化学习英语的模式终究还是无法应付实际需要,我的英语学习恐怕在考研之后才真正开始啊。
不只是英语,我感觉到自己的各方面水平都落后组内同学太多,我需要在研二真正进组做科研之前把我本科落下的功课统统补回来,真不能再像本科那样摆烂了。考研已经结束,我也拿到了这张科研的入场券,但未来的路绝不会比考研容易,我还需要继续保持考研期间的学习状态。
当然岁月也是把杀猪刀,这一年里我的外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二时我对自己仪容仪表还不算失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甚至登台表演话剧。而如今的我胖了太多,整个人体型都变了——原因自然是这一年我几乎不怎么运动,每天不是去食堂吃饭就是回宿舍赶课程作业或是考研复习。复试结束后我开始尽可能每天跑步健身,希望自己能尽快恢复到能一口气连续慢跑几公里的体能状态吧,不能再胖下去了哈哈。
致谢
感谢沈坚老师、赵君峤老师、卫志华老师。你们在大三下开设的课程让我忙碌起来,让那时尚处迷茫的我不至于像大三上一样摆烂堕落。在这些课程里的积累是我考研复试和联培面试重要的加分项,也让我有了足够强大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应对考研期间的各种挑战。
感谢在宿舍里陪我一起复习考研的两个舍友。你们没有冷落9月才正式开始复习的我,而一直鼓励复习进度极大落后的我,热心地为我答疑解惑。你们是我考研初试复习中最大的助力,尤其是在数学这个科目上。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如此顺利而扎实地走完最初那艰难的数学复习之路。
感谢《孤独摇滚》动画制作组,你们的创作陪我度过了初试最紧张的三个月。这三个月里我最大的娱乐便是反复地观看《孤独摇滚》动画和相关二创,听結束乐队的歌(谁能想到在如此紧张的复习节奏下我能挤出时间三刷动画)。巧合的是,初试结束的日子与动画最终话放送的日子相同,而文化祭live谢幕后的小孤独与考研初试结束后的我也仿佛重合在了一起。如动画12话所表现的那样,这并不是什么故事里的高潮或转折,只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罢了。考研不过是获得研究生入场券的一种手段,无论成功与否,生活总是会继续的,明天也如往常一般照常到来;而困难重重的考验,则还在后方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