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备考之路——初试篇

4个月如何速通22408

Posted by GZY on April 15, 2023

这篇文章是对我22年主线任务——考研初试备考的总结,主要写给自己,也写给同样有相似想法的学弟学妹。我以时间为顺序写作此文,记录自己在备考期间的思考与选择是第一位的,而考研具体方法论的介绍是第二位的。每个人情况不同,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因此不建议各位读者模仿

为什么考研

说实话,在大三下刚开学的时候我是十分迷茫的。看到身边舍友都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就更坐不住了。他们一个打算直接就业,已准备好中英文简历并投了若干企业;两个打算考研,已经开始刷起各种网课。只有我没去想未来该干什么,寒假和往常一样回老家过了个好年,也算是蛮开心吧,但开学后也不得不考虑自己今后的事情了。

此时我的绩点4.6左右(具体多少忘了),无竞赛无论文,保研肯定是没指望了。我英语一直不好,英语课两中一良,21年12月6级考了460,擦着线过。而且我家里条件也一般,出国留学这条路便也被我排除了。于是主流的路也就剩下就业或考研了。

到大三下这个时候才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然后发觉自己已经没剩多少路可以走了,现在想想也真是可悲啊。我这大学三年过得确实是太浑浑噩噩了。

于是我开始两手准备,一边准备简历,一边收集考研信息。同时也断断续续地背了些英语单词。这学期选课也突出一个两手抓摇摆不定:为了就业选了赵君峤软工和沈坚计网,为了读研选了AI方向的课程,中文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荣誉课。

但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以及由此诞生的这张课表也成为了我大三下完全没时间进行考研复习的原因。这些课程以及这学期的各种课设几乎占据了我全部时间,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工程能力原来如此差劲。

给我暴击让我放弃就业的是华为的面试和网易的笔试。当时华为正好来同济拉了个群招暑期实习,我也尝试着投了简历,过了笔试,但是一面就挂了(也可以说是二面,他们给我免了一面)这次面试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学校所学和实际应用之间原来差距如此之大,面试官说的我基本都不懂,只能回答些基础专业问题。而网易笔试更是让我意识到想进互联网公司不去LeetCode多刷点题是不行的,笔试的那些题对当时的我来说感觉全是脑筋急转弯,连思路都想不到只能想到暴力模拟,或者是需要熟练度和抽象能力的较复杂的算法题。我意识到我这半桶水的能力完全不能应付就业的需要,而这学期的课程压力也让我没法抽出时间去补这些东西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多读点书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的。暑假+大四上一直刷LeetCode、背八股,自学开发岗要用到的各种框架和工具或许还来得及,但总感觉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即使最后可能还是得走这条路),我还是想尝试着做做科研(所以此刻我就特别痛恨曾经那个只顾着卷绩点,最后还卷输了的自己),思来想去最后我还是放弃了就业这条路。

于是我只剩下一条路了:考研

为什么选科软

说实话我最开始决定考研时完全没想到这学期会这么忙,在决心考研后我也没啥特别想考的学校和专业,感觉考啥都行,好像也没必要这么急着择校,直接跟风室友买了11408的复习资料一套。然后一个学期过去了,却完全没做过……完全没有想到这些课程压力如此之大,每个周二周末都要将时间花在计网小作业和软工开发上,剩下的时间要留给各种课设、两门AI专选课,以至于我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做自己的事。

在忙碌中度过了这学期后,我终于抽出了些时间开始学了一会高数,感觉相当煎熬,但还是很粗略地纯看书过完了武忠祥基础篇高数上一轮。

但接下来的7-8月就是暑期实习、以及计网、软工的课设了,专业实习等课程上的各种杂事、高数的打击再加上自己暑假学习着实松懈,直接就摆了根本没怎么学。等到所有这些杂事忙完,9月份的时候我才重新开始了紧张的复习。

这个时候我的选择面已经很窄了,已经没自信选11408了。所以可以说继被迫选择考研后,我又只能被迫选择考22408了。

而科软又是22408选择里最好的一个,且有李博宇学长5个月复习上岸的先例。虽然我少复习一个月,而且还被一轮时复习高数上虐的死去活来,但我还是选择相信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决心报考了科软,又买了22408的各种资料。

除了时间不够以外,我选择报考科软的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并不清晰:一会想直接就业搞开发;过一会就想读研进企业做算法岗;再过一会又想直接进国企/公务员直接到宇宙尽头养老……我读研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一个缓冲期,让我好好思考下未来的路。而科软的无导师制简直像是为我量身定制一般——进可联培跟着导师正常读研做科研,今后有机会可以做算法甚至去高校教职继续做研究;退可研二研三直接去企业实习积累经验,从而获得更优质的offer。即使最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科研,也可以退出联培去实习,当然代价是从2.5年毕业变成了3年毕业。不过除科软外国内研究生基本都是3年制的,所以这个代价还是能接受的。(我本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所以我真的挺怕这种事情发生的,科软提供的自由和容错对我来说太吸引人了)

如果考上了,在科软你可以走这四条路,无论是科研还是就业都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与发展:

  • 联培跟导师正常读研
  • 研二去各种课题组实习做科研
  • 研二去企业实习
  • 考公、选调(青马班)

于是,从个人需求和上岸概率这两方面科软都完美符合我的择校预期,那确实非科软不可了,考不上二战还来。

正式开始复习

我是9月正式开始复习的,如果把6月底高数上复习的时间加起来,我的备考时间大概4个月左右吧。对于进度的控制建议去知乎等等平台看看其他经验帖,千万别像我这样走钢丝极限赶进度。我能走好这段旅程只能说我在这4个月的时间里尽力找到了对我而言考研上岸的最关键几步,并且扎扎实实地走完了全程。但凡走了太多弯路或者意志不坚定我肯定要二战了。

大局观

因为备考时间太少自己作的,高效复习才能致胜。首先我对自己三个月后要拿到的分数做了预期:要想考上科软,根据历年情况我预估大概需要350~370分。考虑到博宇哥哥5个月400分,我四个月拿个370好像并不是没有可能,因此这个目标是十分合理的。那么平摊到各科上我的预期就是:政治65,英语75,数学120,专业课110。

此后的每科复习中,我就以此为目标,达成目标后就减少该课程的复习时间,否则就适量增加。

出于学习效率考虑,所有科目都没有系统地看网上大受好评的视频课,只在有些地方不懂的时候去查对应的章节看看网上的讲解视频,时间基本都花在了扎扎实实看书刷题上。个人感觉这套考研学习方法算是比较适合我吧,效率挺高的,基础不错备考时间短的同学或许可以借鉴,建议备考时间足够的同学不要参考我的复习经历。

政治

政治没啥好说的,9月甚至10月开始学都行。我个人是9月底开始刷肖1000,看看网上各种提纲和资料(我个人是看空卡)然后肖8肖4上一个做一个。

给我提升最大的应该就是肖1000和肖4了,感觉真的是必须得背得刷的。空卡的肖四整理非常优秀,帮你把逻辑排好了很适合背诵。

比我早半年开始复习的舍友还看徐涛、腿姐的课,同时微信小程序刷额外的题,最后考的确实比我高几分,但从性价比上看我绝对是远胜于他的,个人觉得政治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尤其在安徽水区)

英语

英语的话因为我基础不好,英语课两中一良,六级勉勉强强过线水平,而且时间也不够,所以只背诵了墨墨考研核心词(大概2000词)。10月开始每天做做真题找感觉,并在刷题过程中积累单词。

在刷题过程中积累单词这个过程很有讲究。做完一篇文章后我会非常详细地标注出这篇文章每一句话的结构、生词等,并逐句翻译看阅读,力求完全理解整篇文章。在这过程中,我并不会将阅读过程中的生词全部加入记忆,而是只针对这些词:

  • 题目选项里不认识的单词
  • 对文段理解造成影响的单词
  • 重复出现的单词

按照我的经历,这么刷个十份左右的历年试题,最后基本就能控制客观题扣分在10分以内了,2010年改革之后英二阅读难度感觉还不如六级。

然后说说主观题。翻译真没怎么准备过,11月阅读稳定之后才开始做翻译。英二的翻译感觉没有那么困难,不需要特意去准备,像我这样阅读精做之后去做翻译感觉压力并没有特别大。至于作文,我只准备了两天,写了几篇作文就上考场了。复习一下高中时准备的资料,拿着全国一高考写书信的底子写小作文基本足够,提前准备好大作文的静态图模板和静态图模板去应付大作文拿个及格分也够了。对于主观题我并不打算花太多时间,提分效果和性价比远不如客观题。

到11月英语客观题得分情况稳定之后个人觉得往后继续复习拿个75分应该问题不大了,此后也放缓了刷题速度一天只做一篇了,等到考前才又一天一份卷子地刷起来(最后甚至因为时间不够,19年真题都没做就上考场了,笑死)在我这种4个月极限高压下这种投入产出比非常值得,达成我预设的目标就足够了。当然,如果时间充足建议不要采用我的方法,去知乎等平台上找找其他的经验贴。

这里贴一个中科大的学校规定科大认证post-score.png 可以看到:英二80 = 英一65 = 六级425。就应付考试而言,我感觉真的不用在英语上花太多时间。

数学

终于到了重头戏数学了,这应该是我备考花时间最多的科目。我的数学基础不算特别好,高数两良线代优,6月底快速过完武忠祥高数基础篇里的高数上部分,但到了9月感觉像是什么都没学。一到做题的时候各种公式全忘完了还得去查然后死记硬背,此时我就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自己学的太不扎实

于是在9月、10月,我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数学中,重新从极限开始学起,完全对着高数讲义和高数课本自学。只有当某一块确实是不大懂时才考虑听听这块的视频课,当然更多时候是直接在宿舍里问那俩进度比我快半年的舍友。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学数学务必扎实。我从不刻意背公式,即使是到了考前,曲率公式、微分方程公式、积分表里不算常用的积分公式我都不会背,从来都是直接上手推导。正是这样的学习方法导致了我复习进度特别慢,题几乎没刷几道:除了讲义的例题,只做了660和前三十年到近十年的套卷,然后就是一天一套十年真题以及最后考前每两天一份李林6/李林4/三年真题了(因为李林模拟卷的难度最贴近真题而且较新颖,最后时间不够要保证408和政治的复习时间,因此只做了他的卷子)我认为数学不能不做题,也不需要做过量的题,重要的是理解掌握,真正的知晓这些所谓的公式是怎么来的。

因此,我学数学最重要的工具不是市面上的题或者讲义,而是高数线代的课本。讲义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公式以及基于此公式的各种各样的题目及其变体方便你练手,但不会详细地告诉你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这种时候,课本中的对应部分及其相关例题就非常重要了:通过阅读课本里详尽的步骤,你可以清楚地知道几个微分中值定理是怎么从极限性质到构造辅助函数来完成证明的;你可以深入地理解向量组、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关系;你可以不用死记硬背各种公式而是去理解他们是如何被一步步推导出来的。经历过一次次做题和模拟考时独立推导这些公式的洗刷,在考试时你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公式快速推导出来了(要是复习时间够久应该都足够背下来了,可惜我只有4个月)

到最后做李林6和以及近十年卷子时我做套卷平均分已经稳130+了,因此随后调整为考前最后保持2天一套的做题节奏。

专业课

至于专业课,直接看王道的单科书就可以,只有当某一块确实是不大懂时才考虑听听这块的王道的专题课。408内容太多,最重要的是复习的大局观,你需要多轮反复榨取书里面的知识才不容易忘记。而我的基础较差(数据结构优、计组良、操作系统中、计网优但我选的是沈坚计网,基础知识和期末考我完全不会,靠实践项目加分拿的优)复习时间又太短了,国庆之后我才开始复习408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

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策略如下:一轮复习时跳过了所有王道大题专攻选择题,而且有选择地放弃难度较大的部分:算法题、关键路径、红黑树、外部排序、PV操作、定点乘除法啥的我全都跳过了没看。(记住在这里被跳过的外部排序,伏笔)二轮复习把王道模拟卷的所有选择题刷了一遍来查缺补漏,只做早年真题里的大题,同时在LeetCode上把链表相关的基础算法题额外刷了一遍。个人认为大题做真题就够了,王道模拟题出的水平真不行。考前最后十天,一天做一份近十年408真题卷就上考场了,更早的真题卷没时间掐时间当模拟卷做了。最后做模拟卷差不多每份都是120左右,有拿110的、也有拿130的,得分相当稳定每一份卷子都有若干没充分复习到的点

总结

可以看到,这3个月里我是完全投入到了考研复习当中的,每天过着宿舍-食堂的两点一线生活。这3个月每天专注复习净时长至少达到了8小时,而且基本都是对着纸质资料硬学,效率非常地高。我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 第一个月:扎扎实实学高数,看讲义、刷660,做到几乎所有公式都能手推;英语刷阅读背单词;政治做肖1000;408一轮开了个头;
  • 第二个月:开线代,继续刷660,通过660和近三十年往年真题顺便复习高数,巩固手推公式的能力;408一、二轮只做选择题和少量大题;英语除了真题里的生词,不再额外记忆生词;政治继续做选择题刷肖1000、肖八;
  • 第三个月:早上背背肖四,上午数学套卷,中午订正,下午408套卷+订正,晚上英语套卷,同时总结全天错题+继续背肖四。上床背完今天的单词就睡觉。

最后贴一下LeetCode上刷过的链表题(当时感觉真题是真喜欢考链表啊,而且很考技巧,有的题遍历两遍这种做法还要扣分,真心疼。现在考完后再看,这就是我走的弯路之一,幸亏这四个月备考过程弯路走的不算多): post-score.png

考试当天

这一章记录了我那两天考试时自己的心理状况,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直接去最后看成绩。

政治

考试第一天,在前一天晚上完全没睡好觉的情况下,24号凌晨两点半、三点半、五点各醒一次,属实折磨。早早地到了考场门口排队,跟着附近的人一起十分紧张地背着肖四。

进考场开始做卷子之后就不紧张了,开始苦笑——这政治选择题什么鬼哦?!感觉有好多题的出题风格与肖八、肖1000完全不同,不知道怎么选。不过有刷题的底子在这,总归还是有一些题我能有把握拿分的。想到这些莫名奇妙的题大伙都不会做,在考场上就不由得苦笑起来了幸亏戴口罩别人看不到哈哈哈

大题倒是很常规,第一题几乎就是肖四原题,直接就把肖四背下来的写上去了。剩下的题基本都是把自己脑海中肖四的记忆片段写下来+抄材料,硬是水够了考试时长和答题框,整个过程笔基本没停过。出来后预估能拿个60分左右吧,当时真挺害怕政治过不了单科线的。

英语

中午直接去吃肯德基了,排队长的离谱,吃完后火速赶往考场,完全没有时间休息,因为早上没睡好甚至有点累,真难顶。

进考场先写大作文,因为作文准备时间太短了,害怕背的模板自己记不住。先是不紧不慢地按模板打了草稿,然后挤出脑海里造出的句子填充模板,最后工整地誊写上答题纸。结果一看发现大作文写了40多分钟,直接慌了。于是我马上开始写小作文,一看是写信,搬出自己复习的高中知识直接就开写,边看时间边写信,才写了100词就草草收尾,最后空了7行。(为了确保前面的题有时间做,我是按平时做题的平均时间去分配阅读、翻译和完型各自可用的时间的,所以作文不能占用太多时间,不然没法确保客观题的时间和正确率)

然后就进入了我平时做阅读、翻译、完型的节奏了。不得不说,这是我做的最顺的一次,比我以往任何一次模拟考做的都要快(虽然也没模考多少次),最后居然还剩下25min没事干。但是此时作文已经写完收尾了,空着7行也没法往下写了,血亏。考完预估得分80吧,毕竟这次考的确实简单,往年做题都没这么顺利过。

数学

考试第二天,经典五点醒,难受。在床上闭着眼躺一个小时起来就去考场了。考前没事干搁着翻线代书,把线代各种公式和推导又看了一遍。

开考后选择题做到第三题就感觉不对劲了,怎么今年选择题这么烦?一路跳了几道选择题没做直奔主观题。
幸亏填空题和大题出奇的简单,除了那道证明题外可以说考的是相当基础了。考场上有道大题要算积分,有个积分表里的公式我太久没用记忆有些模糊,当场现推了一遍,发现自己还真记错了,看来推公式能力还是有点用的嘛。
然后回去做选择题,通过特殊值法/排除法很快就把这些刚上考场时觉得有些烦人的选择题解决了,最后大概还剩半小时,只有证明题第二小问没做了。
依次试了构造函数、泰勒、取特殊点拉格朗日,发现取特殊点用大概四、五次拉格朗日,然后分类讨论外加放缩可以证出来,但此时时间已不够了,火速把过程写出来正好交卷。然后交卷那一瞬间发现自己中间放缩时少写了个乘2,然后在后面的过程中这个2会作为分母从而得到答案,但此时已无法修改。
考完后就开始在宿舍群里吹水希望老师眼瞎看不出来。前面题不粗心大意的话,预估得分140。

专业课

最后一门了,因为之前英语数学发挥相当之好,当时进考场的时候心态是相当轻松,但是卷子发下来后就懵了。
置换选择排序,什么东西?印象里好像是外部排序的内容?就看过一眼,完全不会,10分没了。操作系统怎么不考PV写代码啊,要我纠正错误+解释,倒也不是不能写点东西,就是不能稳拿7分了。计组选择题也有几道不大确定的题,难受……
考完之后估分110吧,除了外排其他题都挺常规的,跟自己平时做的差不多,最后估计就自己平时的平均分120降10分呗。终于考完了,回宿舍好好休息吧,连续两天没睡好了……

初试结束后的日子

考完后没有查答案估分,毕竟没考虑过调剂的事,一志愿上不了就二战吧,估分给自己添堵干啥,又不是高考那种录取方式,可以提前了解要去的学校和专业信息。

在宿舍过了一天,准备好各种行李后直接回家,然后就阳了,躺了一周。上天是卡好了时间没让我考研被疫情影响吧,算是很幸运了。

之后的三个月就是狂刷算法题,过年也不例外,毕竟无论是考上之后的复试还是没考上之后可能找工作,都需要这个。

当然,最后的成绩也算符合出考场时的心理预期: post-score.png

总结

在只复习了4个月的情况下,能考到415的高分确实是非常幸运了,但我认为这不完全是偶然。回望22年一整年,除了运气外我认为我能考到这个成绩还有如下因素:

  1. 明白自己“为何而战”。我这篇文章的开头两章并不论述如何考研,走了什么弯路,而是我为什么要考研,为什么要选科软。这段时间是我大学最忙的一段时间,也是我精神内耗最严重的一段时间。还有很多很多事情促使我做出了考研科软这一决定,而为了使文章篇幅不至于过长我只选出了其中一些较重要的事件写了出来。正是经历过这种充分的思想斗争,我才有足够的意志力去面对这最后的三个月而不会轻言放弃。这有点像马原里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旧事物已经被否定,新事物正蓬勃发展的阶段。九月底我的精神状态就是如此,全身心地向着自己新设立的22408备考目标奔去。
  2. 备考的“大局观”。我深知自己备考的绝对时间少于大多数人,因此早在9月底,我就对我要拿的各科分数进行了合理定位,达成目的便减少各科复习时间,否则增加。这让我得分的性价比极高,让我花尽量少的时间拿了尽量多的分数,而且四门课完全没有偏科,可以有效防止被卡单科线。同时,我放弃了去看所有优质视频课,全心看书刷题,确保每一分钟的学习效率,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我的时间利用效率。如果只有三个月,那确实就该这么学。
  3.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的英语和408基础放到这一届同济计科几乎可以说是垫底水平,但在只有三个月的紧迫压力下这两门课还是达到了我当初预设的目标。我认为正是我摸索出的学习方法适合考研:英语反复过核心2000词和自己做题总结的生词;408反复过各种知识点并适当放弃偏题难题,提升周转率从而复习更多轮次。当然,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的学习方法可能完全不适合你,而要在备考的这段时间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需要很多试错。我刚开始学高数时正是没找对方法,急于赶上室友们的进度,最后发现这么搞完全没学到东西,一轮高数上过完啥都不会,反而沉重打击了复习的积极性。不得不说,在考研的过程中,想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足够的容错和一点运气吧。

在已被科软拟录取的今天回望过去的2022年,不由得感慨这一整年的时光真是将我改变了太多,这一年带给我的意义绝不只是一堆课程、一场考试。到此为止这篇文章已经够长了,就只先写我考研初试的总结吧。关于考研整个过程的总结请参考我的下一篇博客:我的考研备考之路——复试篇